lol全球总决赛押注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lol全球总决赛押注 > 新闻动态 > 解放军撤军时摧毁的越北防御体系,越军花了多长时间来恢复?

解放军撤军时摧毁的越北防御体系,越军花了多长时间来恢复?

发布日期:2025-02-05 13:14    点击次数:98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后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撤军回国的同时,对越南北部边境地区的军事目标实施了大规模的爆破作业,基本上摧毁了越军在北部边境浅近纵深地区针对我国的军事设施和防御体系。战后,遭到沉重打击的越军,在重点加强越北地区兵力部署的同时,大力加强一线防御阵地各种工事的构筑。

由于越南国土狭小,纵深短浅,一旦边境失守,便危及河内心脏地区。因此,越军特别注重一线阵地的构筑,凡是便于对方进攻的主要方向上的隘口、要道两侧或者山垭口等有利地形,都加以利用,构筑成支撑点及支撑点群组成的环形防御阵地。各支撑点一般都选在能对整个防御起控制和支撑作用,而且又便于扼守的高地上。

排支撑点的纵深一般为250至350米,要求具有打败对方连以上兵力进攻的能力。连支撑点是排支撑点的组合,通常由3个排支撑点(其中有一个为主要支撑点)构成环形部署,以利于相互策应和支援。连支撑点的纵深通常在800米以上,要求具有消灭对方一个排的兵力,或者粉碎对方一个营或者连一级兵力进攻的能力。

营支撑点群的纵深达3至5公里,正面一般为5至8公里,由若干个连支撑点组成,通常与战斗乡、公安屯或者其他力量相结合,组成区城联防,要求具有消灭对方连以下兵力,粉碎对方营一级甚至团一级兵力进攻的作战能力。

为了保障“一线固守”和“一线取胜”,越军一线阵地构筑的工事数量多,障碍物密度也比较大。如广西友谊关当面的越军,挖掘的堑壕有59道,长约19公里,各种火力点、暗堡、掩蔽部等117个,防坦克壕8道,长约1470米,铁丝网3道,长约330米,雷场30多个。

越军这些阵地的工事,都注意利用山顶、山腰、山脚等有利地形,构成远近结合,明暗结合、侧射、斜射、倒打结合的多层交叉火网。各个阵地之间还能互相支援,井与障碍物紧密结合,以增强火力的隐蔽性和突然性。

越军基于财力物力的困难,一线阵地的构筑仍然以野战工事为主。这些工事,主要靠就地砍伐竹木材料加以构筑(同登方向越军一部分掩蔽部和发射工事,是拆除铁路枕木、钢轨构筑的)。越军的营连支撑点上,都构筑有各种掩体、地堡、火力发射点。主阵地上通常挖有3至4道环形或者半环形堑壕,堑壕转角处多为带有掩盖的发射工事,主要阵地的堑壕通常每隔15至20米,构筑一段3至5米的掩盖壕(掩盖土层厚40至50厘米)和1至2个猫耳洞。

堑壕两端通常设有掩蔽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A”字形掩蔽部。用竹子或者木头搭成A字形,上面覆盖厚土的土木质掩蔽工事。

“T"字形工事。亦称“T"字壕,其横壕为射击工事,长约2至8米,纵壕为掩蔽工事,长约4至5米, 以土木掩盖。

“Y"字形工事。又称三叉壕,是“T"字形工事的变形,其斜壕长约3至4米,顶端和两侧构筑有射击掩体,纵壕长约4至5米,为土木掩盖的掩蔽工事 。

半球形工事。也称帽堡工事,是使用预制构件构筑的拼装式工事,内径约2米、高约1.8米,钢筋混凝土厚15至20厘米,有2至3个射孔,射孔下沿与地表面平,顶部和周围覆土加厚。

在恢复和增修野战工事的同时,越军在重要方向的一些口子上,还构筑了一定数量的坑道和永备工事。此外,越军还充分利用浅近纵深的有利地形,把石山的自然洞穴加修改建成囤兵洞或者物资储备洞库,有的还作为火力点。这些自然洞穴,大的可容纳1000至2000人,小的可容纳50至100人,是不可忽视的工事潜力。

越军在构筑一线防御阵地的各种工事时,要求一人、一车、一炮要有三个阵地(主阵地、副阵地、假阵地各一),要求各阵地有三分之二或者二分之一的暗火力点,达到明暗结合,以暗为主,并以隐真示假的手段欺骗对方。因此越军在山顶或者前沿,经常不加隐藏地在白天构筑各种明显的野战工事,其中假的居多,多数没有严密伪装,很便于我方观察发现。

但是山腰、山腿以及重要方向的真(暗)工事多在夜间构筑,而且伪装严密很难发现。越军阵地住房建在高地反斜面上,或者在坑道口、掩藏部进出口修建简易草棚,既可以驻兵,又可以起到伪装作用。通常住房周围都构筑有暗堡。

经过将近2年的苦心经营,到1980年9月,越军基本上恢复了被我军摧毁的阵地,并且加修了大批新工事,一线阵地工程构筑配套完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野战支撑点式的环形防御阵地。在同登、谅山、高平、老街等战略要地,进一步完善了以坑道、永备工事为骨干的要塞式防御阵地。障碍物配系也更加完整,战术技术密度有所提高。

总的来看,越军一线阵地构筑由于受到地形限制,依旧处于分散孤立状态,线长面广点多,机动使用兵力困难,还称不上坚固的阵地防御,基本上属于要点守备、控制交通线、前重后轻的阵地体系。